涵江新媒体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从熟料纸到生料纸

2021-07-30| 发布者: 涵江新媒体| 查看: 144| 评论: 3|来源:互联网

摘要: ■焙干的纸张,需要一张张小心地揭下。陈伟凯摄明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熟料纸工艺插图:斩竹漂塘,煮篁足火,...
a67电影网 https://www.a67.tv

  ■焙干的纸张,需要一张张小心地揭下。陈伟凯摄

  明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熟料纸工艺插图:斩竹漂塘,煮篁足火,荡料入帘,覆帘压纸,透火焙干。

  文/图萧春雷

  “闽省独专其盛”

  中国造纸源于公元元年前后,最先使用麻、楮皮和藤这些修长的优质植物纤维。唐宋以后,原料供不应求,麻纸与藤纸逐渐衰落,幸好这时开拓了一种新的造纸原料——竹子。钱存训先生认为,竹纸的出现不晚于中唐,从广东开始。

  北宋初年的竹纸,质量还很成问题,一是白度不够,纸面浅黄,称为金版纸;二是柔韧性差,纸质脆弱,不堪折叠。蔡襄禁止手下官员使用竹纸起草公文,理由是“狱讼未决,而案牍已零落”。不久质量就有了很大提高,苏轼、米芾都使用过竹纸。宋代竹纸以浙江所产最佳。《负暄野录》说:“今越之竹纸,甲于他处。”

  明代,福建竹纸异军突起。宋应星说:“凡造竹纸,事出南方,而闽省独专其盛。”据纸史专家樊嘉禄先生的研究,明中叶,竹纸工艺在福建率先取得重大突破,生产出接近皮纸的“竹料连七”、“竹料连四”等高级竹纸。新技术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由生料法改为熟料法,对竹料进行反复蒸煮和漂洗,提高纤维的纯度;二是采用天然漂白法,让熟料长期日晒雨淋,制成精白竹浆;三是增加舂捣强度。

  宋应星的名著《天工开物》记载的,就是福建竹纸工艺的重大变革。福建新技术向周边地区传播,江西铅山等地首得其利,成为著名的竹纸产地,并生产出玉版纸、官柬纸等名品。

  清代是竹纸的全盛时代。清末西洋机制纸涌入中国,手工竹纸逐渐衰落,但是到了抗战时期,进口物质被封锁,手工造纸又出现生产高峰。不过,在竹纸的千年发展演变中,这只能算最后的回光返照。

  《天工开物》中的熟料法工艺

  中国各地的竹纸工艺,虽然纷繁复杂,号称72道工序,却离不开浸塘、蒸煮、舂捣、抄纸等基本程序。明末出版的《天工开物》有过详细描绘,并大略分为六大步骤:斩竹漂塘、煮篁足火、石臼捣料、荡料入帘、覆帘压纸、透火焙干。

  今天在南方竹山,犹能见到斩竹漂塘的画面:纸寮通常设在竹林深处,两幢简易房屋,几口大湖塘,一条清澈的小溪。每年谷雨至立夏期间,纸工们就要进山砍竹——必须是当年的“老笋嫩竹”。再把嫩竹斩成一截截近两米的竹筒,破成一根根栅子,捆束成把。然后把备好的竹料放在湖塘里,一层层撒上石灰,灌水浸沤。

  接下来的步骤为:

  浸塘百日之后,对沤烂的竹麻去青,投入大锅蒸煮,变成熟料(煮篁足火);

  把竹料放在石臼里细细舂捣,变成纸料(石臼捣料);

  把纸料投入一个大水槽里,加入纸药搅匀,用活动纸帘在水槽里抄纸(荡料入帘);

  把纸帘上的纸料倒扣在一边的湿纸堆上,榨干成叠的湿纸水分(覆帘压纸);

  将湿纸逐一分离,贴在焙壁上焙干(透火焙干)。

  《天工开物》记载的是明代闽纸工艺。有意思的是,当这套熟料造纸法普及全国后,在福建本地,却悄悄回归到生料法造纸。

  闽纸为什么回归生料纸?

  2000年前后,我曾去玉扣纸的重要产地宁化县治平乡采访,亲眼目睹其生产过程。

  所谓玉扣纸,指毛边纸中的上品,较厚,“玉”形容其洁白如玉,“扣”如同今天的“刀”,是纸的计量单位。玉扣纸的工艺步骤可分解为:砍竹、浸塘、洗竹、剥竹、踩料、抄纸、榨纸、钳纸、焙纸。

  我感到惊奇:比照《天工开物》所载,可知斩竹漂塘、荡料入帘、覆帘压纸、透火焙干都差不多,然而缺了煮篁足火、石臼捣料两道关键工序,增加了人工踩料。事实上,玉扣纸回到了生料法造纸。

  宁化治平造纸并非孤例。翻检资料,我发现民国以来,福建大多数地区造的都是生料纸。据1946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编印出版的《福建长汀造纸调查》:“在全省四十三个产纸县份中,专产熟料纸者仅二县,专产生料纸者三十一县,兼产熟料、生料纸者十县。”

  晚清以来的福建竹纸分为熟料纸和生料纸两大类。熟料纸又称白料纸,要经过蒸煮、舂捣、漂白等全套复杂工艺,纸质柔韧,洁白如雪,是高级书画用纸,著名的如连史纸、海月纸、玉版纸、奏本纸、贡川纸,以及掺杂了皮料的宣纸。连史纸主要产于邵武和连城。

  然而生料纸才是闽纸大宗。生料法造纸省略了蒸煮工序,也不大讲究日光漂白,工艺简单得多,所产高级纸张颜色浅黄,通称毛边纸,适合书写和印刷。将乐县是毛边纸的原产地,其西山纸(又称京纸)光润幼洁,极负盛名。加重毛边纸称玉扣纸,主要产于宁化和长汀,质地坚实,经久不蛀,多用于官府档案、寺庙经本、宗祠族谱、商业帐簿等,是广受欢迎的高级文化纸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国家出版局指定宁化县治平的玉扣纸与将乐县的西山纸为特需纸。另外,生料纸还包括了低等级的粗料纸(包装纸和冥纸)。

  用生料法造出的毛边纸和玉扣纸,质优价廉,是从前用途最广的纸张,需求量极大。细细探究,其生产工艺并非简单的复辟,恰恰相反,其中包含了重大的技术进步——人工踩料。在其他地区,打烂竹麻是依靠水碓或杵臼,但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的福建,却宁愿回头依赖最原始的人力,实在不可思议。

  踩料槽由厚木板做成,长约5米,宽1米,很矮,有一面倾斜。竹麻沤烂、洗净、去皮后,就放在竹料槽内,踩料工两人一组,手握吊索,反反复复,赤脚将竹料踩成稀烂的纸料。踩料十分辛苦,然而能够把竹麻中的纤维完好无损地剥离出来,并且充分帚化,从而保证纸张成品具有足够的韧性和拉力。纸寮老板告诉我,由于人力成本较高,大多数纸坊都改用机器打浆了。机器打浆会打断竹纤维,造不出好纸。要生产供书画用的高级玉扣纸,一定要人工踩料,保护竹纤维。

  显然,踩料这道工序完全足以替代蒸煮和舂捣两道工序,大大降低成本,才导致福建造纸回到生料法,抢占通用文化纸和日用纸的市场。

  “造纸不如卖毛竹”

  有意思的是,晚清闽纸的工艺变革对全国影响很小,只有江西赣州、湖南浏阳、邵阳等少数地方使用踩料法造生料纸。多数著名竹纸产地,如四川夹江、安徽金寨、浙江常山等地,还是通过蒸煮、舂捣造熟料纸。

  《中国传统工艺全集·造纸与印刷》一书的作者说,他2001年去云南禄丰县九渡村调查,发现:“九渡村手工竹纸的生产工艺最显著的特色,是其采用所谓的‘生料法’造纸,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蒸煮工序,这在其他地区手工竹纸生产中是从未见过的。”看来,连纸史专家也不大了解近代闽纸。

  宋代以来,竹纸一枝独秀,产量居我国手工造纸的首位。竹纸的好处主要是提供了廉价纸张,促进了教育、印刷、商业的发展,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日用。尽管竹纸中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书画用纸,但竹纤维先天不足,最好的书画纸还是为麻纸和皮纸所垄断。名气最大的安徽宣纸最初是纯粹的皮纸,以青檀树皮为原料,后来树皮不足,添加部分稻草纤维,成为一种以皮纸为主的混料纸。

  传统竹纸的末日的确来到了。记得当年采访玉扣纸时,宁化纸寮老板说过一句让我难忘的话:嫩竹造纸,其实还不如直接卖笋干或毛竹划算。

  竹林婆娑,惟有满山湖塘,空忆千年繁华梦影。

(文章来源:厦门晚报)

文章来源:厦门晚报

分享至:
| 收藏
收藏 分享 邀请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涵江新媒体  

GMT+8, 2019-1-6 20:25 , Processed in 0.100947 second(s), 11 queries .

Powered by 涵江新媒体 X1.0

© 2015-2020 涵江新媒体 版权所有

微信扫一扫